汇聚青春力量,走进乡村基层——实践队寻访鄱阳精准扶贫进程

发布者:陈琳发布时间:2019-07-15阅读量:110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当下首要任务之一为了解党中央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关注鄱阳乡村精准扶贫产业建设状况,江西师范大学数信学院情暖七彩假期,圆梦美丽团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7月9日前往鄱阳县团林乡团张村开展寻访工作,着手探查鄱阳地区精准扶贫进程

致力脱贫:政府在行动

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团张村当地非常重要的一个扶贫项目基地——微型智能农业大棚,实践队队员们经了解得知这个微型智能农业大棚是通过政府沟通联系,与当地贫困户一起合作实施扶贫工作的一项工程。队员们采访了一个来自山东大棚的工作人员,他为实践队队员们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重点扶贫项目的微型智能农业大棚,大棚是通过电脑智能控制棚内温度及施肥工作,目前棚内种植了景观树木和一些植物,待景观树及植物生长到适合出售的程度时再将它们卖出以获利。

工作人员提到,在团张村建立的微型智能农业大棚后,个人收益比在山东增加了很多,当地贫困户只需来大棚帮做农活,一天八十元。一些比较重的农活有一百五十块钱。而在鄱阳当地,除了扶贫政策之外还有民政、社保、医疗、农耕等政策落实,如鄱阳县政府会给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贫困户免费办社保,60岁以上的非贫困户需要自费,除此之外,政府会报销贫困户百分之九十的医疗费用以及非贫困户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用,在保障贫困户及非贫困户的正常安全生活的同时尽力减免他们所要负担的费用,达到个人脱贫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队员们了解到了当地政府对当地的扶贫工作的重视后,觉得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应该更加注重用自己的力量努力为贫困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或是积极为扶贫贡献出自己的想法,为国家精准扶贫助力。

助力脱贫:企业在参与

实践队员们刚到达团张村时发现此地有大片看起来无人打理的土地,询问当地村民得知这里的土地大部分都以一年一亩200元的价格承包给了承包商,承包商再雇佣当地村民打理土地,每人每天80元,工作不会太辛苦,大多是喷洒农药这类的年长者也能够做的工作。

根据这一现象,队员们带着满心疑惑采访了村支书和村结算员,从他们口中了解到,鄱阳有一个“新农村建设”扶贫项目,这些土地承包商大部分是乡政府为致力鄱阳脱贫项目联络来的外地承包商,因为团张村当地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而老人的体力不足以支持他们进行耕作活动,而且土地承包出去收益会更高,让土地承包商开发他所承包的土地,从而产生工作岗位给当地村民,工作也会更轻松,平常也可以去做一些其他工作来提升生活水平。

土地外包工作已经达30余年,在这30多年间,“新农村建设”扶贫项目也切实给村民带来了利益,为鄱阳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巨大帮助。

教育脱贫:教育仍需发展

了解物质脱贫的同时,实践队队员们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发现当地村民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队员们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团林乡在县政府的援助下,狠抓脱贫攻坚,鄱阳县团林乡对教育行业的预算投入占全部预算的一半多。团林乡的基础教育由团林乡中心学校统一管理,中心学校下一共设有24所公立学校,因为团林乡离县城比较近,所以导致团林乡优异生资严重外流,而团林乡大部分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会给学校教学带来挑战,给校园安全带来风险。

队员们得知基础教育极其欠缺老师后,纷纷表示以后愿意做一名支教志愿者,尽自己之力,助力贫困区基础教育,让这些地区的孩子们有学上、有优质教学,让他们有更充足的知识,未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乡村学校的教育中,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基础设施、卫生建设依然还有所欠缺。在中心本部,中老年教师的流动性较为稳定,年轻教师的流动速度较快,不断会有青年教师从团林乡中心学校转移至县城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团林乡中心学校也同样做出努力,力求为团林乡孩子们的基础教育提供保障。

今天的寻访给实践队队员们带来了深刻的感触,队员们表示相较团张村村民们他们拥有更好的家庭条件及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则更应该助力于乡村振兴,为乡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为国家脱贫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文/图 数信学院 陈怡霏 王楚琳 代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