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地处鄱阳县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纯自然生态的复合型湿地公园,其内有大片湿地、湖泊,而湿地公园的存在不仅是一个保护环境之地,也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国家级景区,为鄱阳的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队员们对此地进行了初步了解后便于7月8日对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探访。
生态:绿色生态,秀美湖林
兜兜转转的路途过后,实践队队员们终于抵达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此时空中飘洒着丝丝细雨,给本就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蒙上了一层迷蒙的纱,愈显秀美,蜿蜒的河湖周围树木环绕,高大挺拔,通往景区湖的路径也是如此,小径通幽,沿路随处可见的爱护环境标语,更是展现出了湿地公园内的绿色生态气息。
顺着路径,在湿地公园,队员们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景区,更是一个溶山水之灵气于一方,汇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为鄱阳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的秀美湖泊。
扶贫:人员回归,脱贫攻坚
湿地公园附近拥有许多产业,如农家乐、纪念品店等等,而景区内也有许多工作人员在尽职尽责地坚守岗位。经过对周边村庄的寻访,队员们了解到,正是由于近几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回归鄱阳,或是进入湿地公园应聘湿地公园提供的诸多工作岗位,或是在湿地公园附近开办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产业,这一现象大大促进了鄱阳的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也减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
同时,参与寻访的队员也表示:“我们发现,不同的村口都会宣扬一些村里的特色,比如团张村门口,有一块牌子写着土鸡蛋,本地盛产土鸡蛋,了解后发现,他们村有一条标志性产业链就是售卖土鸡蛋,有把本村特色发扬出去的感觉。”这种种现象都表明了鄱阳人民用实事说话的态度和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村民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耕种养家,而是更注重产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特色,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方式。不仅是开发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同时也将土地承包给开发商,在此地建造新的产业,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共同建设鄱阳产业经济。
宣传:绿色环保,你我共行
8日一早,实践队在出发前便准备好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以便在三下乡期间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而在前往湿地公园的路上,队员们经过了大大小小的村庄,经过商议,队员们决定进入村庄进行环保宣传。队员们带着介绍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进入村庄后便对所见村民进行手册分发及环保宣传,遇见对此稍有了解的成人,队员们分发手册并对村民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而对于一些不懂的孩童,队员们耐心教导他们手册内容并细心介绍垃圾分类具事项,孩子们皆十分感兴趣,并表示会将手册带回家给家长看,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队员们也对景区内游客进行了手册的分发及垃圾分类的宣传,他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课堂:垃圾分类,从小做起
为了让鄱阳县团林乡初级中学的孩子们了解垃圾分类并能投身于行动中,实践队的队员们开设了一门别开生面的课程——垃圾分类宣讲课,队员们通过用垃圾分类的卡片与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快熟悉相关知识,身处鄱阳湖这个天然绿色景区,孩子们对这堂特色课堂表现出强烈的热情,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仅仅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还有不少孩子在课堂后还跑向老师继续提问,孩子们天真灿烂的模样令志愿者们为之动容。
在志愿者们离开教室后,一位小姑娘追了出来,她不仅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并向老师保证:“我以后一定会记住老师这节课讲的,做好垃圾分类,也要监督爸爸妈妈和朋友们,让大家一起保护鄱阳湖!”
在这短暂的实践中,队员们感受到新时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美丽希望,同时也告诫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不忘初心,要有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的理念,要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将鄱阳特色发扬并传承下去!(文/图 数信学院 王楚琳 陈怡霏 代贞妮)